在人眼中的視網膜由三層細胞組成,其中的第一層為感光細胞層,感光細胞層有兩種細胞,分別是椎體細胞和桿體細胞。椎體細胞有精細的分辨能力,所以能很好的分辨顏色,但對明暗不敏感;桿體細胞對明暗敏感,但沒有分辨顏色的能力。因此,這兩種細胞分別賦予了我們人眼感覺明暗和色彩的功能。
然而,人們一直在對人眼是如何分辨顏色的機理作更深入的探索,在十九世紀分別形成了揚-赫姆霍茲三原色學說和對抗色理論,1971年,Vos和Walraven根據以上兩種學說提出了階段性學說。
一、 揚-赫姆霍茲三原色學說
揚-赫姆霍茲三原色學說假設人眼視網膜上有三種神經纖維,對應紅、綠、藍三原色,每種神經纖維的興奮都引起對應的一種原色的感覺。光照射到視網膜時,三種神經纖維根據光包含的波長呈現不同的興奮,人眼就形成了特定的色彩感覺。
經過多年的研究,近20年來,發現人眼視網膜上確實有三種不同類型的椎體細胞,分別含有不同的視色素,起對應的光譜吸收峰分別是440nm~450nm、530nm~540nm、560nm~570nm。
二、對抗色理論
對抗色理論又稱為四色學說,其假設視網膜中有三對視素:白——黑、紅——綠、黃——藍。這三對視素有兩種對立過程,分別是建設(同化)、破壞(異化)。
有光:白——黑被破壞,產生白色感覺;
無光:白——黑被建設,產生黑色感覺;
紅光:紅——綠被破壞,產生紅色感覺;
綠光:紅——綠被建設,產生綠色感覺;
黃光:黃——藍被破壞,產生黃色感覺;
藍光:黃——藍被建設,產生藍色感覺。
三、階段學說
Vos和Walraren在1971年提出了階段學說,認為顏色視覺過程可以分為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視網膜上的桿體細胞對亮度產生感應和和三椎體細胞對紅、綠、藍產生顏色感應;第二階段是三椎體細胞感應到的紅、綠、藍顏色中,紅、綠的一部分合成黃色,剩下的組成紅——綠對,合成的黃與藍組成黃——藍對;紅、綠、藍組合形成了明暗視覺。
經過以上的過程之后,神經將這些信息傳遞給大腦,形成了顏色感覺。